最大的配资公司
图片源自网络
Q:
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到底有何玄机?
白头如新,倾盖如故,出自西汉文学家邹阳的《狱中上梁王书》。
白头如新是指,头发都白了,俩人还跟刚认识一样。倾盖如故则正好相反,俩人刚认识不久,却一见如故。那么倾盖是什么意思呢?汉代的马车上一般会设有一个顶棚,也叫车盖,车盖可以遮阳避雨,车盖一般为伞形,所以也有人管它叫伞盖。相遇时,两个人要相互靠近说话,一个往这边靠,另一个也往这边靠,于是车子也随着发生了倾斜,表现比较明显的,自然就是车盖了。
Q:
声如乳虎是夸人萌萌的吗?
有一个形容声音的词,叫“声如乳虎”。乳虎,是还在吃奶的小老虎?大猫的崽崽,是不是萌萌哒?我们看这个词的出处,《庄子·盗跖篇》:“盗跖大怒,两展其足,案剑瞋目,声如乳虎……”盗跖,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盗,按照《庄子》对他的描述,那可是“横行天下,侵暴诸侯”的伟男子。他的声音肯定不是奶里奶气的样子。其实这里的乳虎,指的是喂奶的大老虎,也就是哺乳期的母虎。《汉书·酷吏传·义纵》:“宁见乳虎,无直宁成之怒。”颜师古的解释说,猛兽在哺乳期暴怒异常,所以用哺乳期的母虎来比喻酷吏。老虎已经令人害怕了,哺乳期的母老虎,更是凶猛难当。
Q:
驸马跟马有什么关系?
公主的丈夫,怎么跟马有关呢?最早“驸马”的“驸”,是驾副车的马。《汉书》记载“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,驸马都尉掌驸马,皆武帝初置。”可以看到,驸马都尉是汉代皇帝的近身侍卫,驾掌驸马的官,通常由皇帝信任的人来担任,这个官职是由汉武帝最初设立。
那后来为什么一提到驸马,都是特指公主的丈夫了呢?这就始于三国时期。当时魏国有一个著名的美男子,叫何晏,因为娶了公主,而被封为驸马都尉。后来,在逐渐的演变中驸马都尉就成为皇帝女婿的专有职位,也不再是御前近臣,不再掌握实权,成为一个闲职,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称呼——驸马。
Q:
杜甫的号为什么总跟陵墓有关系?
很多人误以为杜陵是杜甫的墓,因老杜自称杜陵野老、杜陵布衣、杜陵野客等。
这事要从西汉的陵邑制度说起。简单说,建一座陵墓,要在旁边建一座城池,把一些豪强大族、有钱大户迁来这里。而老杜其汉代祖上原住河南,后被迁至陵邑,先在汉武帝茂陵,后转到汉宣帝杜陵。所以老杜自称杜陵野老。但其另一号被后人叫得更多——少陵。少陵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陵墓,因规模比杜陵小,所以被称为少陵。杜陵与少陵相距不远,据说相隔五六公里。杜甫自称“少陵野老”就是这么来的。不过用陵墓做号好像不太好,至少杜甫诗里用到“杜陵”“少陵”的都不怎么喜兴,如“长安苦寒谁独悲,杜陵野老骨欲折”“少陵野老吞声哭,春日潜行曲江曲”……
Q:
唾手?垂手?究竟什么手可得?
有一个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,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成语,叫“唾手可得”,还有一个“垂手可得”,也是用来形容事情毫不费力。这两个成语看起来很像,那么它们实际上是完全一样吗?
唾手可得,出自《后汉书·公孙瓒传》李贤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始天下兵起,我谓唾掌而决。”是说公孙瓒觉得自己平定乱世就像向自己手中吐唾沫一样容易。垂手可得,出自《水浒传》:“只除非教呼延将军赚开城门,垂手可得。”这样看来,这两个成语都存在,而且都有容易的意思。不过唾手可得,首先需要“唾”,也就是还是需要动手。而垂手则是手都不用动就能做到。水浒中,梁山正是利用了归降的呼延灼骗开城门,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城池,这就是垂手可得。
Q:
“忙得不亦乐乎”是指忙得非常快乐吗
《论语》中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一句,其中“不亦乐乎”的意思是“不是很快乐的吗?”那我们平时总说忙得不亦乐乎,难道说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?
回看“不亦乐乎”,我们发现它还增加了一些用法:一种仍然突出“快乐”但不反问,指“乐意去做某件事”,有自愿的,也有劝人的。《三国志》里孙权跟蜀国的尚书邓芝说:“若天下太平,二主分治,不亦乐乎!”这就是劝人的。比较大的变化是词义虚化,不强调“快乐”,只表示程度。明清小说之中通常用在“得(的)”、“个”、“得个”之后作补语,表示行为动作或情况达到过分的程度。有极度、非常之意,又含有诙谐的意味。而“忙得不亦乐乎”正是表示忙的程度之深,并不是说忙令人快乐。
Q:
“永结同心”居然和头发有关?
我们经常用永结同心来祝福新婚夫妻关系和谐,心意相通。其实永结同心与头发是有关系的。古人对头发是非常重视的,也绝不会轻易断发,曹操带领军队过农田时,自己的马受惊践踏了庄稼,触犯了军规,曹操假装自刎被手下拦住,后来就割了一绺头发代替首级。
古代女孩子的成人礼也和头发有关。女孩子到了十五岁要束发加笄,就是用簪子把头发挽起来。而在许配了夫家之后,要用一根丝绳或彩带来束发,成婚之夜由新郎亲自解下。在这个新婚之夜,还有一个结发仪式,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下一绺头发,挽成同心结,象征二人从此结为一体,同心同德,永不分离。所以“永结同心”就成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语。比如,“结发为夫妻,恩爱两不疑”。
Q:
称呼对方为“足下”,礼貌吗?
足下这个称呼,不仅不是冒犯,反而是敬称。在古代,足下一般用于下称呼上,或者同辈之间的敬称。
《太平广记》引南朝宋刘敬叔《异苑》:介子推逃禄隐迹,抱树烧死。文公拊木哀嗟,伐而制屐,每怀割股之功,俯视其屐曰“悲乎足下”。春秋时期,晋国内乱结束后,晋文公行赏时漏掉了介子推。介子推不愿主动求赏,就带着老母亲躲到深山中。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,而介子推抱着树宁肯被烧死也不愿出来。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,把他抱着的树砍下来做成一双木屐,穿在脚上,每每想起从前流亡的日子,晋文公就会看着鞋感慨:“难过啊,子推。”
追根溯源,足下最早是对介子推的代称,饱含着晋文公深深的思念之情,后面慢慢演变成一种敬称。
Q:
时光荏苒,光阴如梭!荏苒到底是啥?
我们常说时光荏苒。荏苒是什么?为什么它能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?
荏,是一种名叫白苏的草,《尔雅》称它为桂荏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进一步解释道 “苏乃荏类,而味更辛如桂”,所以《尔雅》叫它桂荏。苒,是草木茂盛的样子。白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它的生命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。古人看到茂盛的白苏,不由得就会想到它即将走向生命尽头,于是心生感叹。
荏苒一词,最早见于汉代丁廙的妻子写的《寡妇赋》中,“时荏苒而不留,将迁灵以大行”,这样一来,荏苒便与时间联系在一起了。渐渐地,荏苒出现在了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,它也就变成了时间流逝的代名词。
Q:
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 到底有哪些“门道”?
《西游记》第五十回写道行者与那妖魔缠斗一番后,金箍棒暂时被那妖魔带回洞里,孙大圣翻筋斗逃了性命,正是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。
道与魔的此消彼长放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框架里,最容易联想到阴与阳。程颢曾说:“万物莫不有对,一阴一阳,一善一恶。阴长则阴消,善增则恶减。”其中的阴常被视为恶,其中的阳则被视为善。至于阴阳善恶的消长,在古人眼里,则是万物演进的自然之理,进一步说,这种自然之理,也就是《周易》里的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由此不禁联想到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介绍《道德经》以及老子的情节,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中阴阳相长的道理与《老子》中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”的说法类似。
编辑:马京京、阿杰最大的配资公司